发布时间: 2020-06-10 14:20 浏览量: 590
这幅画名叫《宁波的棉田》,是英国著名画家阿罗姆于18世纪末出版的一本关于中国国情风物的画册——《中国:那个古代帝国的风景、建筑和社会风俗》里的其中一幅。
这是哪里?“棉花、宝塔、山水”…据专家考证,在宁波有种棉花历史的地域集中在慈溪旧县区域内(包含今天的慈城镇),《宁波的棉田》这幅画的取景点也应在此范围,经过一系列比对,画作的取景点应该就是在慈城彭山浦。
▲慈城游子郑雷孙先生的《旧时故乡图》里也有彭山塔出现
如今,这里不再种植棉花,但瑰丽高耸着的宝塔仍在原地眺望着一方的风土人情。古塔名叫彭山塔,至今已有400
多年的历史了。
▲《宁波的棉田》还在1928年荣登当时劝业银行发行的壹角、贰角纸币上(图源网络)
关于彭山塔,网上随便一搜可知:
彭山塔座落于江北区慈城镇国庆村彭山自然村南隅,为明嘉靖年间(1522—1566)慈溪县令霍与瑕所建,称为邑之“文笔峰”。塔为砖木结构,塔身呈平面六角形,共7层,高约22米,每层面均有壶门。2005年,彭山塔曾进行全面落架大修。
▲2005年大修前彭山塔影像
但我要给你看的,是网上没有的:
跟上我们的脚步
今天我们来内探彭山塔
推开外墙大门,缓步至塔门前,厚重的红色木门,发出轰然的响声,进入彭山塔第一层,黑暗的空间里,闭塞而厚重,只有几束微弱的光线从石缝里散射进来,屏气凝神,你会发现塔内的另一种模样。
寻着木梯往上走,眼前忽然有了大面积的光亮。第二层以上,六面开窗,塔内四处敞亮,不闻尘嚣杂吵,唯有风声轻叙。
据记载,彭山塔内原置楼板楼梯,可盘旋至顶,后因腐蚀拆除。而重修后的楼梯,格局架构与之前略有不同。
拾级而上,愈高愈感到飘逸,呼吸也变得清新舒畅起来,因塔内每一层都是相同的设计,易使人迷失,不知身在哪一层。
走过54级楼梯,终于来到了顶层。抬头望向塔顶, 棱角分明且有规律的砖石组成了一幅万花筒中美轮美奂的镜像。
(有点晕~
)
虽说在“塔界”,7层并不算高,但因其居山巅,临慈江,彭山塔历来就是一处登高远望的绝佳去处,还留下了“塔盘层影云霄半,地拥灵奇海岳间”的风情美句。
彭山下,农田肥沃,绿意盎然,落霞与孤鹜齐飞;远处,萧甬铁路与沈海高速纵横交错,每隔几分钟,便能看到风驰电掣的高铁快意展现出的“中国速度”。
对于彭山塔,老一辈的慈城人寻着的是一股“乡愁味儿”。旧时,彭山塔是慈城人乘火车自杭入宁波城看到的第一高层古建筑。过叶家站后不久,从车窗往北可望见一座古塔突兀于小山之上。这意味着,“慈城站到了,宁波也就马上到了。”
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作为归乡的标志,彭山塔在人们心中留下的印记分外深刻。
此外,彭山塔在过去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,便是运河的“指航标”。
慈江把宁波城、慈溪城、余姚城联系在了一起,因此当时慈城是内陆航船出海的必经之地,历史上相当繁华。《光绪慈谿县志》曾记载:彭山塔高壮宏敞,舟行数十里外,即望见之。这一切,屹立四百余年的彭山塔都一一见证了。
《塔下挖金》
关于彭山塔的传说有很多,至今,民间仍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。
多年前,有一个雇工来彭山塔附近的村庄打工,替东家照看田地。有一天,他正在耕地,突然犁耙触碰到了一块坚硬的东西,原以为只是一块石头,没想到挖开泥土,他发现了一块金子!再往前挖,又有一块,循着路径,金灿灿、明晃晃的一排金子就这样摆在了他的面前!
为了遮掩此事,雇工辗转到余姚、上海等地,用金子换取钱财,几年时间下来,他便发家致富,成了别人的东家。
多年后,村里人知道了这件事,许多年轻人按捺不住好奇,多次前往彭山塔附近寻找“真相”。意外间,大家在山下发现了一块石碑,碑文大概意思为“众筹造塔,塔造完后把碎金子留在塔下某处,以待有缘人”。同时,碑上还描述了八月十六月亮很圆等场景。这暗示着什么?
经过多人多次考证,八月十六之日,月亮照至塔尖,直射到田地的位置刚好就是这位雇工发现金子的地方。原来造塔之人早就在彭山塔埋下了这份“惊喜”,幸运的是,雇工成为了这位“有缘人”。
虽不知这个传说是真是假
但一直以来,围绕着古塔口口相传的奇幻传说
终是为它披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
也让古塔本身多了一份岁月的沧桑
和历史的厚重沉淀
1961年5月 彭山塔被列入
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
2017年1月 彭山塔又被列入
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
如今,大修之后的彭山塔更显端庄肃穆
若是赶上不同时节
人们还可以看见塔的种种姿容
晚照时 苍劲雄浑
朝暾中 疏朗清秀
薄雾细雨中 飘飘渺渺
不过现在彭山塔又发生了新的变化
每天的18:00至24:00
彭山塔塔身会亮起通透的灯光
将宁波北的夜空映衬得分外好看
摄影:沈国峰
时光流转,岁月更迭
数百年来,彭山塔一如地标性建筑
矗立在慈江北畔
与流淌不息的慈水经年为伴
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过往云烟
也凝望着古城的奋勇而起
摄影:徐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