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EWS INFO

新 · 闻 · 资 · 讯

国家级非遗传统工艺—宁波骨木镶嵌

发布时间: 2020-08-28 10:52 浏览量: 498

国家级非遗传统工艺—骨木镶嵌
 
骨木镶嵌(宁波文化礼品)是采用象牙、黄杨木、红木、花梨木、牛骨、螺钿、铜片、腊石等为原料,在木坯上起槽后嵌花纹,再经打磨雕刻,髹漆而成的一种传统工艺。骨木镶嵌作品造型古拙、纯朴、高雅大气,集艺术性和装饰性为一体,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。2008年,宁波骨木镶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
  
骨木镶嵌(宁波文化礼品)工艺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龙山文化时期。在殷代,骨木镶嵌已经列为包含土、金、石、玉、兽、草的“六工”之一。明末清初,铜锯丝的应用、木嵌的发展、红木原料的进口促进骨嵌迅速发展。经过木雕、实剔木雕、木嵌、骨木和嵌几个过程,到清代乾隆年间,骨木镶嵌工艺日臻成熟,在民间得到了广泛应用。
骨木镶嵌(宁波文化礼品)工艺在我国流传甚广,京、汉、粤等繁华之地都不少见。但是,骨木镶嵌能做到推陈出新、盛行不衰的只有宁波。隋唐时,骨木镶嵌在宁波开始盛行。南宋时,宁波以其便利的水陆交通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埠,商业和手工业随之繁荣,其中木器家具制作业迅速扩大,另外浙东沿海拥有十分丰富的鱼胶、牛骨、贝壳等原材料,促使宁波骨木镶嵌制作业的发展,并逐渐形成风格独具的宁波骨木镶嵌工艺。
当时的宁波地区,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件骨嵌家具来装点生活,当时骨嵌家具的经济价值极高。宁波的骨嵌产品除畅销省内各地外,还大量销往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一带,流传极为广泛。1840年之后,宁波成为五口通商口岸,许多留存的骨木镶嵌精品流向海外。建国以后,政府将艺人组织起来,将清代末逐渐衰落的骨木镶嵌恢复生产。上世纪60年代开始形成批量生产,技艺水平也有新的提高,发展了高平结合嵌、化学料填充嵌等新技法,优秀作品不断涌现。
宁波骨木镶嵌(宁波文化礼品)具有形象的装饰性,画面的形象在黑白的衬托中显示出剪影效果,具有民间特点的装饰性,美观大方。宁波骨木镶嵌的品类繁多,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有关,实用性很强,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。一是传统家具类:包括床、榻、衣箱、开门箱、幢橱、八仙桌、茶桌、大座、太师椅穿堂、摇椅、马桶箱、床头柜、挂屏、座屏、落地屏、沙发等。二是生活用品(工艺品)类,包括砚盒、首饰箱、梳头箱、果盒、牌箱、印泥盒、镜框、茶盘等。三是门、窗、挂落、凭栏等建筑装饰。
 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—太阳湖文化礼品